2月28日上午,开发区皇甫办马辛庄村天一苑社区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,热闹非凡,村里的“唱秧歌”文艺队正在抓紧排练。队员们表演时诙谐的语言,娴熟的动作,获得了场边围观群众的阵阵喝彩声。
在现场观看演出的马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武建国说,村里排练的“唱秧歌”始创于清朝末年,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,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“能把祖宗留下的老式秧歌重新拾起来,村里可是下了不少功夫,不容易啊。”现场负责指挥的马红顺是马辛庄“唱秧歌”第四代传承人,今年已经77岁了,但每逢村里的“唱秧歌”文艺队排练节目,他都会到现场进行业务指导。
据马红顺介绍,“唱秧歌”只有凑齐16个说唱成员和14个锣鼓手才能进行演出。上世纪70年代,他们村表演的“唱秧歌”深受周边群众的追捧,内黄、滑县等地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。不过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,村里人忙着外出打工挣钱,参加“唱秧歌”的人越来越少,使得此项表演被迫中止。直到2009年,重新组建“唱秧歌”文艺队的提议才被纳入村里的议事日程。
“关键是这些年在建国他们这班村干部的带领下,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,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。”原来,自从武建国当选为马辛庄村党支部书记后,通过大力发展生态采摘农业,为村民找到了一个发家致富的“金饭碗”。与此同时,武建国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,相继组建起了广场舞队、戏曲队等文化队伍。特别是为了传承好“唱秧歌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,武建国一方面组织村里的老人进行唱词整理、资料存档,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,广泛动员村民参与到这项表演活动中来。
在武建国的发动下,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“唱秧歌”。年仅13岁的马达如今在马辛庄村“唱秧歌”文艺队扮演“伞头”这一角色。每逢寒暑假和节假日,在做完作业后,他都会跟着村里的“老艺人”进行训练。虽然很辛苦,但他却说:“作为村里的年轻一辈,有义务把‘唱秧歌’发扬光大。”(记者 王金勇 通讯员 刘涛泽 铭耀宗)
新闻热点